【重报小记者优秀作品选登】谢家湾学校史一晴:走进三峡博物馆,传承中华文化
作者:史一晴
学校年级班级:重庆谢家湾学校三年级4班
指导老师:段小琴
重报小记者证编号:No.00425
2024年6月26日下午,我以“重报小记者”的身份走进山城著名的文化宝库——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下简称:三峡博物馆)。
三峡博物馆主楼共有四层,里面陈列了许许多多记录中华文明的文物珍品。这段时间最吸引大家关注的莫过于“花开千年,时代意象”中国花鸟画传承与发展学术联展,过去只能在书本和电视上见到郑板桥、徐悲鸿、齐白石等名人大家的作品,这次也有幸见识了真迹。
现场展出了南宋院体派小品画的其中六幅,虽然作品尺幅不大,然而小巧精致,色彩鲜丽,气息高雅。只有站在这些数百年前的书画精品面前亲身感受,你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公认宋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的高峰。同时,通过带队老师的专业解说,我才知道我们现在工笔画经常用到的先勾线,再涂色的方法,就是那个时代创立的“勾填法”。你看,我们的现在和过去有着多么奇妙的联系和传承啊!
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题跋”吗?其实,就是文人墨客题写在画面空白处的诗文。老师告诉我们,“诗以言志”,中国书画又被称为文人画,不光可以欣赏画画技法的美妙,更可以通过题写的诗文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我还近距离观摩了文物修复师的工作。作为文物“医生”,今天她正在“救治”一件破损的青铜器。只见她先观察再调色,最后用类似雪糕棍的工具挖了一坨青色的石膏,然后将石膏仔细涂抹在青铜器缺失的部位,待石膏晾干后,那件缺失了一角的青铜器就可以“完整”展出了!
据文物修复师姐姐介绍,这件青铜器的病因就是成分残缺,这是出土文物的常见病。除此之外,文物们还容易得层状堆积、变形、裂隙等病,而不同的病就需要使用不同的修复方法。原来当文物修复师也没有我之前想象的那么简单容易。
此次三峡博物馆之行,让我明白了保护文物,就是守护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就是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守护历史遗产,传承中华文化吧。
“重报小记者”是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专注于新闻思政教育、媒介素养提升、素质拓展训练的教育品牌。依托重庆市新闻传媒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重庆新闻传媒中心),以及党报集团专业权威的媒体平台资源,与《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重庆商报》、新重庆、上游新闻等权威媒体一起触摸时代脉搏,记录时代变迁。
重报小记者依托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流媒体资源,孩子们走进重庆新闻传媒中心,以“新闻素养”与“研游双学”为教育导向,采用“新闻视角+文化沉浸+教育研游+公益参与”的“1+N”多元叠加模式,参与新闻采访、写作、摄影、播报、主持等一系列记者职业体验,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有高度的校外实践教育成长平台。
一、加入条件
年龄要求:6-14岁中小学生。
能力要求: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具备基本的书写阅读能力,品行端正,身体健康。
热爱生活,喜欢观察,具备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希望通过长期参加小记者实践研学活动增长见识,提升个人多元化的素养及能力。
二、加入流程
了解重报小记者
关注重报小记者微信公众号
提交注册申请
缴纳注册费用
注册信息审核(1-2个工作日)
注册成功,报名参加后续新闻实践活动
三、咨询报名
微信扫码下方二维码可添加工作人员微信咨询
四、小记者权益说明
重报小记者为会员制服务,在会员权益有效期内,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身份认证:官方认证重报小记者身份。
个人物品:重报小记者证、重报小记者采访证。
电子档案:重报小记者会员建档,记录小记者成长履历及新闻实践活动历程。
作品发表:优秀作品可以在上游新闻、重报小记者公众号等权威媒体平台上发表。
采访机会:给予优秀的重报小记者深入新闻一线,参加重庆重大节日、会议、名人面对面采访机会。
荣誉晋升:根据重报小记者晋升体系获得晋升资格,参与年度优秀新闻作品和优秀小记者评选。
参与公益:加入重报小记者志愿服务队,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
其他重报小记者相关增值服务。
报名费用及说明:
重报小记者是会员制服务,会员权益为1年有效期,满一年则需年审一次。重报小记者的注册费为199元,一次性收取,包含:重报小记者证1本、小记者采访证1张(吊牌)、授证仪式暨新闻启蒙实践活动1次(半日)、重报小记者系统建档使用1年,享有会员权益1年。
重报小记者年审费用为20元/年。通过年审后即可继续享有会员权益1年。如无意愿继续持有重报小记者身份和享有相关权益,可不参与年审。
重报小记者是会员制服务,采用实名制注册。注册审核通过后,相关权益自动生效。您在报名缴费前请务必了解退费规则,注册费、年审费为会员费,缴费后需根据您提交的注册信息为孩子制作相关个人物品,无法退款或转让给他人。请您确认后再缴费报名,以免产生纠纷。
▶了解更多重报小记者相关资讯,请点击下方链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重报小记者微信公众号
(资讯)
原标题:【重报小记者优秀作品选登】谢家湾学校史一晴:走进三峡博物馆,传承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