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渝全国政协委员献策→让国际消费中心城市IP更“出圈”“长红”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具有很强的消费引导和带动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特别提到要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自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5座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以来,重庆推进相关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全力打造“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地、国际消费创新引领地、国际特色消费目的地、国际消费环境标杆地”,取得可喜成绩。2024年,重庆消费市场稳定恢复,全市社零总额增长3.6%,居五大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首位。欧洲时报发布的“2024中国城市入境游影响力榜单”中,重庆位列第3位,成为“新热入境游城市”。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非一日之功,如何让这一IP更加出圈长红?参加全国两会的住渝全国政协委员踊跃建言献计。
提升重庆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跻身世界旅游版图的核心圈层
文旅消费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引擎。2024年重庆文旅产业对消费的拉动成效显著,同比增长16.7%。
面对这一高分报表,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高琳既感欣慰,更感到重任在肩:“文旅消费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全国政协委员高琳。首席记者 龙帆 摄
高琳说,2024年重庆整体文旅消费呈现活跃态势,文旅部门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联动热点景区,优化服务配套,加大业态创新,充分发挥了促进消费提质的作用。政策赋能方面,对标对表中央决策部署,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意见》《重庆市2025支持市场主体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奖励措施》等系列文件,为繁荣文旅消费蓄势加力。区域协同方面,持续加大与毗邻省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旅游大省进行合作,强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渝黔、渝鲁、渝鄂等旅游合作。业态创新方面,旅游景区稳步增长,休闲街区异军突起,红色旅游再创新高,演艺经济活力十足,新兴业态亮点纷呈。全市176家4A级以上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33亿人次,同比增长12.6%。春节期间,十八梯、弹子石老街等10个重点休闲街区接待游客389.15万人次,同比增加20.45%。全年举办营业性演出6.6万场次,同比增长37.5%。
高琳表示,2024年重庆接待入境游客127万人次、同比增长183.6%,在TikTok的中国城市排行榜上名列前茅。2025年,面对海外游客对文化体验的多样化需求,重庆将串联长江三峡和大都市核心景区景点,世界遗产大足石刻、武隆喀斯特、南川金佛山等拳头产品,提升“成渝双城+世界遗产+长江三峡”入境旅游产品集群,发展入境医养、商务、研学等新兴“文旅+”融合产品。完善服务方面,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加强涉外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愿消费。还将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巩固东南亚市场、拓展欧洲市场,争取澜湄国际旅游组织落地,积极利用Facebook、Twitter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精准投放产品。举办好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重庆国际旅行商大会等品牌节会,邀请更多旅行商和网络达人来渝考察踩线,系统性提升重庆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跻身世界旅游版图的核心圈层。
抢抓机遇 开辟消费市场扩容提质新空间
在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工商大学校长温涛看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于重庆而言,既是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更是自身难得的发展机遇。
▲全国政协委员温涛。首席记者 龙帆 摄
温涛表示,重庆正在聚力打造“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地、国际消费创新引领地、国际特色消费目的地、国际消费环境标杆地”,努力建设成为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面向未来,重庆要在消费供给提质、消费载体建设、消费资源集聚、消费领域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开辟消费市场扩容提质的新空间,持续扩大消费中心城市影响力吸引力。
“首先要进一步深入实施消费供给提质行动,提升消费品质,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高品质消费供给体系。”温涛表示,如要重点抓好品牌提升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进一步赋能长安阿维塔、赛力斯等“重庆造”中高端品牌建设。同时用好用活用足相关政策,深化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汽车产品、电子产品、家居产品等消费升级,以超常规举措提速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打造一批特色消费新场景也十分重要。温涛认为,一方面要精心打造解放碑—朝天门、观音桥、九龙新商圈等世界知名商圈,打造主题式消费街区、文化创意消费空间等新型消费载体,激发巴渝文脉的千年积淀与魔幻8D的时尚活力。另一方面,要聚焦数字消费、文旅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打造新型消费场景,重点推进“智能+”“文化+”“体育+”“旅游+”“休闲+”等消费领域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商旅文体健深度融合的品质消费集聚区。
作为一名长期在高校工作的委员,温涛也非常关注相关人才的培养。“要深化新文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专业改造,加快培育‘数字商贸’‘数字营销’‘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急需人才。同时,高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开展项目制、团队制、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以及与国际团队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推我市传统文旅企业和商业体系树立新理念,提升文旅商业人才专业技能水平和国际化服务能力。”
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保障
“如果用三个词来概括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独特优势,我认为是安全、放心和开放。”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彭静表示,重庆以《重庆营商环境条例》《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为基础,主动推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制定自贸区试点方案,探索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领域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跨境贸易规则体系。同时,作为中西部唯一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重庆首创“保税航材监管”“科技跨境贷”等制度,深化了国际经贸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彭静。首席记者 龙帆 摄
作为法律界的资深人士,彭静十分看重法治化营商环境对国际消费的支撑作用。她认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可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保障。
彭静表示,重庆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正通过法治、开放、安全的规则建设,推动法治环境的稳步优化,为持续扩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影响力吸引力提供保障。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不断创新、监管环境不断优化、纠纷解决更加高效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那么,重庆在打造国际消费环境标杆的过程中,最需要完善或创新的法律机制是什么?彭静认为,应该不断完善跨境消费的制度建设。“呼吁从国家层面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增设跨境消费七日无理由退货、多语言服务强制规范等条款。在国家发布《关于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的通知》基础上,积极指导我市市内免税店做好转型工作,鼓励市内免税店销售国货‘潮品’,发挥重庆‘一城三店’的渠道优势,推动重庆国际消费城市建设。”
如何才能体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国际范”?彭静建议要在“文化+消费”双轮驱动中升级重庆国际影响力。彭静表示,文化艺术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吸引国际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建议加强与国际策展合作,引入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国际剧目驻场演出等新型文化消费。利用重庆社交媒体优势,开展“全球网红打卡重庆”活动,邀请国际意见领袖体验消费场景。同时,与境外旅游机构合作,推出“签证+消费”联动优惠,吸引海外游客。“通过培养引进国际化服务人才,完善国际化服务标准,提升国际化服务品牌,助力重庆打造国际消费环境标杆。”彭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