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奋斗者系列报道 | 陈茵:做发光的教育者
编者按
她们,用教育点亮未来
她们是教育改革的践行者,用智慧和勇气推动优质教育;
她们是三尺讲台上的耕耘者,用知识点亮无数学子的未来;
她们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用爱和温暖呵护每一棵幼苗成长。
她们,就是默默奉献的女性教育工作者。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她们以独特的魅力和力量,为教育事业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她力量”。
近日,新女报走近重庆的女性教育工作者,
聆听她们的故事,感受她们的情怀,致敬她们的坚守!
以本土文化牵手“数智技术”,让千年文化插上“数智羽翼”,赋能学校智慧蝶变;以“蒙以养正”办学理念,创办“幸福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展翅飞翔。重庆市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党总支书记陈茵要做永远发光的教育者,指引学生的成长。
人物档案:陈茵
重庆市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党总支书记、
正高级教师
重庆市大足区委教育工委委员
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校长培养计划培养对象
重庆市首批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双带头人”
重庆市三八红旗手
重庆市特级教师
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
打造“大足石刻·少年文化会客厅”
重庆市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是一所拥有近300年历史的百年老校,曾获“全国地方名校”“全国红旗大队”“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校”等荣誉。
在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如何构建儿童启蒙阶段的教育体系,为他们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陈茵认为,既要与时俱进接受新技术的赋能,又要遵循教育的本质。
陈茵告诉新女报记者,学校自2019年起就着手“以本土文化”为脉,以“数智技术”为抓手,打造学校“数智文化新场域”。
2024年,学校创建了“大足石刻·少年文化会客厅”,深挖大足石刻文化内涵,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数智技术”,将大足石刻“搬”进校园,成为集“大足石刻文化交流、思政教育、科学研究、实践体验”于一体的“数智文化空间”。孩子们可以通过VR仿真模拟,沉浸式观摩“百变千手观音”,体验大足石像贴膜、修补、贴金箔等“一条龙”文物修复环节;还可以通过扫描拓印体验空间的二维码,亲手体验一把拓印技术。将冰冷的石像活化为有温度的文化,孩子们在实践中传承石刻艺术,在体验中感受文化自信带来的幸福。
“大足石刻·少年文化会客厅”让千年文化插上“数智羽翼”,赋能学校智慧蝶变,走出了一条“文化特色突出、数智技能先进、数智效能显著”的发展路径。
陈茵介绍,“会客厅”目前已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青少年前来感受学习大足石刻文化,近期还会有80多名泰国儿童来交流研学。“会客厅”不仅成为学校文化交流的主阵地,也成为了学校乃至大足的教育文化名片。
百年名校名片与千年文化名片,在新时代交相辉映,焕发出新的活力!“扎根本土办学校,文化的根脉不能丢,世代传承既是时代的使命,也是教育者的担当。”陈茵说。
秉持“蒙以养正”,创6张学校名片
2月17日,开学第一天,陈茵像往常那样,为全校师生讲授了“开学第一课”。这是她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的惯例,但每一次的讲授都结合了最新的热点,融入最新的思考。比如热映的电影《哪吒2》,她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影片传递的思想,还准备从家长的角度,与家长一起探讨角色背后的内涵,期待从多个维度,引导孩子成长。
陈茵说:“学校秉持‘蒙以养正’教育理念,坚持做好‘养正党建、数智科技、思政育人、艺术教育、心理健康、学生评价’6张学校名片;以‘创办幸福教育’为目标,培养具有博雅知识、高雅言行、儒雅思想的养正教师,培育具有家乡情、中国心、国际视野的养正孩童。”
新学期,她将结合当前教育生态重构、学生发展需求以及学校特色建设进行深入思考,与全体教职员工,努力探索学生评价改革、思政教育改革、数智科技改革。其中,数智科技改革将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把课程内容与科技教育内容整合,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努力让教育回归本位,引导教师努力做人师,引导学生努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陈茵说,这是她最引以为豪的。
AI将赋能师生,突破边界拓展思维
针对“AI将替代教师”的说法和人们对“AI将造成孩子的依赖,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担忧,陈茵有自己的理解。
陈茵认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是替代,是赋能,会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未来教育在技术驱动下,将打破学校围墙边界,更加关注开放式教育,需要以人为本,强调教育个性化和多元化,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应主动求变,一是教师角色与专业素养的重新定位,二是学校管理、教育、学习、家校社政关系的生态重构。同时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上进行思考和创新。
在陈茵看来,AI不但不会取代教师,反而是能为教师赋能。教师的人文关怀、情感支持、批判性思维培养以及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等方面,是AI难以替代的。而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和数据处理的技能,不断更新知识储备,适应教育变革的需求,并能够将其有效地融入教学中。
如何让孩子在拥抱AI的同时,走出对AI的依赖?陈茵认为,要及时给予价值引导,培养孩子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认识;学校和家长应给予更多情感陪伴,带领孩子更多拥抱生活,拥抱大自然,培养亲情感,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优秀意志品质。
孩子的启蒙阶段是人生基点,需要家校协作,培养共情能力,建立伙伴关系,陪伴他们成长。
女性教育工作者的优势与挑战并存
作为一名女性教育工作者,陈茵认为优势与挑战并存,需要刚柔并济。
女性往往具有更加细腻的情感和更强的同理心,能更好地与师生产生情感共鸣和共情能力,从而营造更加和谐、包容的校园氛围,有助于提升师生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女性教育工作者可能更擅长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化解矛盾,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合作,为学校创造更加积极、向上的发展环境。
而女性通常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注意到教育环境中的细微变化,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状态等,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方案。面对教育中的长期目标和挑战,女性也展现出坚定的毅力,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但同时,女性面对的挑战也更大。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更重要的是领导风格与权威性的建立,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管理能力,同时展现出坚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
记者:杨莉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彭梦瑶
审核: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