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父母是不是在“无效沟通”?
自己明明表达得很清楚,但对方似乎没有抓到重点;你本想寻求安慰,结果对方却觉得你在抱怨……这或许是因为你们掉进了无效沟通的“陷阱”!
你说的是事情,对方听到的是情绪。
周末回家后,阿季向爸妈抱怨道:“这周数学课教得太难了,作业完全不会写,烦!”听到这话,爸爸突然来了气,说:“你看你这个学习态度!你就是在给自己找借口!”
阿季很委屈,他只是想让爸妈理解他,向爸妈寻求安慰和帮助。可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
当你试图表达时,如果你的情绪过于强烈和激动,往往对方最先感受到的是你的情绪,而非你的真实诉求。
如果你想提高沟通效率,可以试着在表达前调整自己的语气,让对方先关注事情本身,而不是被情绪干扰。比如,阿季可以换个语气对爸妈求教:“这周的数学题太难了,你们一会儿可以帮我看看吗?真心求教!”
只顾着表达自己,却忽略了对方的感受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吗?TA心情不好时,对着你就是一顿“输出”;当你准备宽慰 TA时,TA却频频反驳或打断你,让你越来越不爽,最后失去耐心。此时TA又会说:“你根本不关心我!”
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容易忽略对方的反应和感受,忘记沟通的本质是互动。当沟通的内容充满抱怨和指责时,倾听者容易产生心理防御和抵触情绪。此时,你可以对TA说:“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愿意听听我的想法吗?”当你们开始互动时,有效沟通才正式开启。
对方提供的,可能并不是你想要的
当你向家人或朋友倾诉烦恼时,对方往往会热心地帮你想解决方案,可此时你却更加烦躁,这是为什么?或许,这是因为你想听到的是安慰,而不是方法。
在沟通中,每个人有不同的需求:有人想得到建议,有人只是想被倾听。我们在倾诉时要做的,便是主动告诉对方你的需求。
下次,你不妨说:“我现在有点沮丧,你能听我说说吗?”明确表达你的需求,能让对方更容易为你提供你真正需要的帮助。
文/予初(西蒙菲莎大学心理学学士) 图/野鱼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