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女网 > 她们

读书月 | 《访古记:一个人周末博物志》:寻古即寻心

来源:新女报 李鳗亿 2025-04-23 13:48 浏览量:

编者按

2025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在这个4月,新女报聚焦“她力量”,联合多家出版社、多位女作家与读者,通过“读者共读——作家对话——文化消费”,点亮城市的阅读之光。

让我们以书为媒,看见重庆女性的思想光芒。

上期分享:

读书月 | 读《山河爽朗》,山川河流、街巷烟火,皆是热爱(点击回顾)

读书月 | 《生孩子与开盲盒》:盲盒隐喻的辩证与生命成长的可能(点击回顾)

强雯

有四百万字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散见各刊,著有散文集《访古记》《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母城之光》,小说集《岭上一号》《石燕》,长篇小说《养羞人》《吃鲸鱼的骡子》。曾获重庆文学奖、红岩文学奖、中国新闻奖、《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等。

“她”的书

书名:《访古记:一个人周末博物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访古记:一个人周末博物志》是一本有独特人文视角的泛考古随笔,强雯以理性而细腻的笔调,书写四年间走访多地各级博物馆、文保单位过程中的理解与思考。全书共36篇,每篇配以丰富的文物图片,分“重器与文玩”“小城一浮梦”“小技艺大美丽”“天地玄黄”等系列,其中以散布乡野、得到关注和保护较少的文物为重点,记录的实体有国家重点博物馆、文保单位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泸州报恩塔等,也有地市级博物馆、文保单位如宋代泸县石刻博物馆、七星岗金刚塔等,走访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事,更使作品有血有肉。

“她”书评

寻古即寻心

管晓锐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陈展委员会秘书长

当博物馆成为社交媒体的“顶流”,玻璃展柜前挤满高举手机的游客,快门声与赞叹声此起彼伏,一件件文物成了流量密码。有人调侃:“兵马俑还没开口,朋友圈已替它讲完千年故事。”在这股喧嚣中,却有一位观众悄然退后一步。

强雯的“静”,恰似古物自身的沉默。

她在碑刻剥落处触摸到某位无名书吏的叹息,在省油灯里唏嘘古代科技的进击。她的这种凝视近乎禅修:青铜尊腹部的饕餮纹在她眼中化作流动的云雷,瓷枕上的婴戏图忽然有了咯咯笑声。她说:“当你凝视古物,古物也在凝视你。”

城市文物里,个人视角的历史重构

《访古记》既是一部“个人博物志”,也是公众考古的实践指南。它通过冷门文物的温度、历史细节的灵光,以及文学化的表达,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触碰文明肌理”的窗口,更在泛娱乐化时代提供了深度观展的范式。

强雯的访古地图,像一首散落在山河间的叙事诗。她曾在重庆渝中老城区的火锅烟气中寻找宋代古塔,砖缝里渗出的花椒味与佛塔铃铛声奇妙交织;也独坐汉中博物馆的黄昏,看隶书碑刻的蚕头燕尾在斜阳里舒展,恍若与汉代工匠共用一支墨笔。

《访古记》中,古物是通往过去的密钥,更是照见当下的镜子。一只唐代香炉让她想起亲人焚香祷祝的侧脸:“青烟升腾的轨迹,与千年前妇人望夫归家的目光何其相似。”堆塑罐上的孔洞被她解读为“灵魂的游乐场”——古人将死亡设计成孩童捉迷藏般的游戏,这种天真烂漫的生死观,令当代人汗颜。

走到乡野去,引发知识的共振

万物皆有其中,中和之道亦在《访古记》里。作者强雯在四川、陕西一带的乡镇中“游荡”,她洞见了考古博物与文学叙述的互融与边界开拓,这为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冷思考”。

不同于考古报告的严谨范式,她更痴迷于“历史的罅隙”。《访古记:一个人周末博物志》中记载的涪陵寻碑记尤为动人:江风卷着野草抽打脸颊,县志记载的清代碑文遍寻不见,她却从老农口中听到“菜地石头上刻着”的传说。当她最终在荒滩发现半截残碑时,蹲下身用衣袖擦拭的动作,仿佛在为历史拭去蒙尘的泪痕。

她甚至从冷硬的青铜爵中品出温度:“商周贵族举杯时,可曾想过三千年后,有个女子正用目光丈量杯沿的弧度?此刻我与他们的嘴唇隔着玻璃重叠,这算不算另一种‘隔空对饮’?”

构建跨时空对话,触摸古人生活肌理

书中采用“一物多馆”的对比研究法。如在《爵来爵往》中,从陕西、重庆、上海等地博物馆的青铜爵形制差异出发,串联夏商至周代的礼制变迁。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既呈现器物工艺的演变,又钩沉社会文化脉络,形成“资治通鉴的另一渠道”。

书中《灵魂居所》章节堪称策展范本:作者将堆塑罐、镇墓兽共情与当代艺术家的装置,让观众在生死观念的对话中顿悟——原来古人早已用陶土搭建哲学课堂。这种“以诗证史”的策展思维,比千篇一律的“数字互动”更具穿透力。

合上书页,那些曾被我们匆匆掠过的文物忽然有了呼吸。强雯用笔尖为古物接通电流,却不是制造闪亮的景观,而是点亮一盏盏温暖的小灯,照亮历史与人心之间的曲径。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让文物活起来”——不是让它们蹦跳喧哗,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安静地,与时间对话。

在打卡文化与深度思考的拉锯战中,《访古记》像一枚素雅的书签,标记着我们不该遗忘的阅读方式:慢下来,让目光成为考古手铲,让心灵化作一座随身携带的博物馆。


推荐
1
最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