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丨有些病已经快“绝迹”,为何还要接种疫苗?
4月25日是第39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主题是“打疫苗 防疾病 保健康”。重庆市沙坪坝区新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科长钟雯雯表示,作为守护儿童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疫苗接种不仅能够保护个体健康,更是构筑群体免疫屏障、阻断传染病传播的重要举措。正确、及时进行预防接种,仍是目前最经济、最有效、最便捷的保护儿童健康的手段。
疫苗防控获成效,但仍需重视接种
近日,一组来自国家疾控局的数据显示,国家免疫规划持续筑牢“健康防线”:我国成功根除了天花;已连续30年没有本土的脊髓灰质炎病例;近20年无本土报告的白喉病例;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降幅超90%;近年来我国实现了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全国麻疹报告发病率持续维持在百万分之一以下;甲肝、乙脑、流脑等疾病报告发病率也维持在历史较低水平……
这些成效也让部分家长对疫苗接种不够重视——有些传染病已经快“绝迹”,接不接种都影响不大?钟雯雯表示,这种认知是错误的。所谓“绝迹”,通常指某地区不再出现本土病例,但不意味着病原体彻底消失。疾病的“消失”依赖于疫苗建立的群体免疫屏障。当接种覆盖率下降时,病毒可能“死灰复燃”。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卫生部门与儿童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时间点有讲究 漏种一定要及时补
目前,我国儿童接种的疫苗分为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两类。根据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儿童从出生到6周岁需分阶段接种多种疫苗。
出生24小时内,需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和卡介苗;1月龄至18月龄期间,需完成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A群流脑疫苗、麻腮风疫苗、乙脑疫苗等基础免疫;2周岁时,需接种乙脑疫苗加强针;3周岁与4周岁,分别安排流脑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补充接种;6周岁时,则需完成百白破疫苗和流脑疫苗的最终加强。(具体详见下表)
“这些疫苗的接种时间经过科学验证,既考虑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也兼顾疾病流行规律,确保在最适宜的时机形成保护屏障。”钟雯雯指出。如果孩子错过接种时间或漏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及时补种”。除极少数疫苗有严格年龄限制外,多数疫苗可在儿童健康状况允许时进行补种,且无需重新开始整个接种程序。
接种疫苗过程,这些关键环节别疏忽
钟雯雯提醒,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家长需特别注意这几个关键环节。
1.接种疫苗前,家长应如实提供儿童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比如,若有急性疾病、持续发热或严重感染等,应暂缓接种。若存在严重过敏反应、先天免疫缺陷等儿童,应谨慎接种减毒活疫苗。
2.接种疫苗后,在接种场所留观休息30分钟。口服脊灰疫苗后,半小时内不能进食温、热的食物或饮品。若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硬结,可贴薄土豆片以帮助红肿硬结消退,卡介苗接种部位严禁热敷。
3.接种疫苗后,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不仅关乎入托入学资格审查,更是儿童健康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4.接种疫苗回家后,适当休息,多喝水,注意保暖。接种当天避免洗澡,保证接种部位的清洁,防止局部感染。如果出现轻微发热、食欲不振,不必担心,一般几天内会消失。如果反应加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及时就诊。
指导专家
(文/向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