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出行必修课丨假期阳光很“辣” 这个关键防晒知识点99%的人都没做到!
最近,各医院皮肤科门诊晒伤患者明显增加,令人意外的是,甚至不少人在阴天外出后也出现了皮肤红肿、刺痛。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据说阳光很“辣”,如何在烈日下护好肌肤?这份科学防晒攻略请收好!
物理防晒:你的第一道防线
物理防护是抵御紫外线最直接且高效的基础手段。出门时,建议搭配遮阳伞、防晒帽、防晒衣等防晒工具,防晒效果更佳。
遮阳伞
·认准“UPF50+”标识(UPF值越高防护越好);
·选择有防晒涂层的伞面,深色伞面比浅色防护效果更佳。
防晒帽
·宽边的遮阳帽防晒效果更佳,建议帽檐宽度7-10cm,如渔夫帽、大檐帽等;
·材质选择:棉麻或带防晒涂层的面料。
墨镜
·认准“UV400”标识,能阻挡99%以上紫外线;
·能覆盖眼周的大镜框,还能保护眼睛周围的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
防晒衣
·同样认准“UPF50+”标识;
·深色比浅色防护力更强,但吸热更多,建议日常出行选择浅色防晒服,长时间在户外还得穿深色。
防晒霜:涂对了才叫“防护盾”
1.看懂两个核心指标:
2.按场景+肤质精准选择:
·日常通勤:SPF15-30 + PA++,选轻薄水润款(油皮避免黏腻感,干皮可选带保湿成分的)。
·户外暴晒(爬山、海边):直接上SPF50+ + PA++++,优先选防水抗汗型。
·敏感肌/孕妇:认准“物理防晒霜”(成分含氧化锌、二氧化钛),避免酒精、香精等刺激成分。
3.99%的人都会漏掉的细节,可能让你的防晒白做!
·用量不足=白涂:面部至少挤一元硬币大小,身体部位原则上要做到两点:暴露的部位全覆盖,覆盖的部位要均匀涂抹。
·补涂很重要:出汗、游泳后立刻补,户外每2~3小时补一次。
·清洁不彻底=烂脸风险:防水型防晒霜含防水成膜剂,普通洁面难以溶解;物理防晒霜容易在皮肤表面形成细小颗粒,难被普通洁面产品完全清除,因此,均建议使用卸妆产品清洁。
万一晒伤?分等级紧急处理!
①轻度晒伤
·症状:皮肤暴露部位红斑、轻度肿胀、有绷紧、灼热和瘙痒感。
·处理:持续用成分简单的喷雾冷喷或冷湿敷(不可直接冰敷),每次10-15分钟,重复多次;后续薄涂无刺激的医用保湿霜(如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
②中度晒伤
·症状:出现皮肤红肿、水疱、比较明显的灼痛。
·处理:用生理盐水或2%-4%硼酸溶液冷湿敷(消炎收敛),水疱未破可涂炉甘石洗剂、氧化锌,还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炎、止痛、抗过敏药物。
③重度晒伤
·症状:出现大片暗紫红斑,表面起水疱、大疱,渗出,甚至溃破、坏死,伴有明显疼痛。
·处理:不建议自行处理,尤其是疱液已经流出的情况,应立即到附近医院就诊。
指导专家:
编辑:周晋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