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版“韦小宝”扮演者去世 这种癌症为什么一发现就是中晚期?
据媒体报道,近日,曾在84版《鹿鼎记》中出演“韦小宝”的武打演员李小飞去世,享年76岁。据悉,今年2月他因昏迷紧急送医,确诊为肝癌第三期,已无法进行手术。有数据显示,临床上70%—80%的患者一确诊就是中晚期肝癌,早期肝癌发现率只有30%左右。这是怎么回事呢?如何有效预防肝癌呢?
肝癌如同“沉默的杀手”
早期肝癌常常悄无声息
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4年全国癌症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发原发性肝癌病例38.9万例,死亡病例31.65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列全部肿瘤的第4位和第2位。
“肝癌如同一个‘沉默的杀手’,其‘沉默’的特性让早期诊治面临挑战。”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沈艾指出,临床上不少人的肿瘤筛查意识不强,认为体检正常就没问题,但普通体检中的超声检查因存在膈肌遮挡、肠道气体干扰等盲区,就容易导致漏检。同时,早期肝癌常常悄无声息,即便肿瘤直径达到5厘米,有的患者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有的患者仅有右上腹隐痛或不适、乏力或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大多数患者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
此外,我国肝癌80%-90%来源于乙肝,但很多病人不知道自己是乙肝高危人群。除乙肝感染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等非病毒性肝病也成为主要病因,成为肝癌防治新挑战。
接种疫苗戒掉坏习惯
预防肝癌需“多管齐下”
沈艾说,肝癌的预防价值远大于治疗,而预防肝癌的关键是“早行动”和“多管齐下”。
1.打好基础对付病毒
给宝宝打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黄金盾牌”,一定要按时给宝宝接种。
成人别大意:没打过疫苗的成人,尤其医生、乙肝患者家属等高风险人群,赶紧查抗体,及时补打疫苗。
肝炎早治疗:如果查出乙肝或丙肝,千万别拖着,按时吃抗病毒药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能有效控制病毒,大大降低肝癌风险。即使病毒控制住了,也要注意定期复查,尤其是肝硬化患者。
2.有些患者可配合用药
二甲双胍:糖尿病患者首选它,其不仅能控制血糖,研究显示还能降低肝癌风险,但需医生评估使用。
他汀类:高血脂患者吃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在保护心脏的同时,能意外收获降低肝癌风险的好处,但需医生评估,肝硬化严重者慎用。
阿司匹林:某些慢性肝病如脂肪肝、乙肝/丙肝控制良好者,在医生指导下低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有预防肝癌的作用,但要警惕出血风险。
3.戒掉伤肝“坏习惯”
戒酒或限酒:酒精是肝脏的大敌,因此最好戒酒。如果做不到,必须限酒,男性每天酒精≤ 25克(≈2两白酒/1大瓶啤酒),女性≤15克。酗酒者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远离霉变食物:发霉的花生、玉米、坚果等含有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应坚决扔掉。少吃腌腊制品。
4.吃出“护肝力”
咖啡:研究发现每天2-4杯咖啡,能降低肝癌风险约30%-40%。
多吃深海鱼:每周吃≥2次三文鱼、鲭鱼等,补充Omega-3好脂肪,有助对抗肝脏炎症。
补维生素D:保证充足日晒或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以维持血液中维生素D水平≥30 ng/mL,若缺乏可能增加肝癌风险。
均衡饮食: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控制加工肉、高脂高糖食物。
5.高危人群要“盯紧”
高危人群:乙肝/丙肝感染者,肝硬化、中重度脂肪肝、糖尿病患者,长期酗酒者、有肝癌家族史者等都是肝癌高危人群。
早筛早发现:别只做普通体检,针对性检查才管用。高危人群每6个月做一次肝脏B超+抽血查甲胎蛋白(AFP)。肝硬化患者需要查得更勤,可每3个月查一次。未来,结合更灵敏的血液检测,如液体活检,可能有助于提高早期发现率。
指导专家
(文/向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