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奋斗者系列报道 | 留德医学博士王鑫:文科生硬闯医学路,放下焦虑拥抱相信
编者按
毕业并非终点,而是奔赴星辰大海的起点。
2025年6月,新一年毕业季,新女报专程邀请3位重庆籍学姐,与新晋毕业生们分享她们追逐梦想的故事。
纵然选择迥异,她们却同样以炽热初心,在各自的跑道上奋力奔跑,用行动定义青春的无限可能。
“大家都说学医的路程会比较漫长,文科生学医会比较辛苦,但我就是对学医感兴趣。”2025年6月,又是一年毕业季,王鑫在德国柏林夏洛蒂医科大学通过微信电话接受新女报记者采访。这位本科就读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后获厦门大学医学硕士学位的重庆姑娘,此刻正以国家公派博士身份在德攻读神经免疫学—而这一切,始于18岁高考结束时那个打破常规的决定。
文科生与临床医学的“冒险”开始
“我是文科生。”王鑫回忆,“重庆医科大有对文科生开放临床医学招生的政策,2015年高考,我填报了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面对“学医难,文科生学医更难”的劝退声,这个18岁的姑娘态度坚决:“父母和学长学姐都说学医很辛苦,五年本科,三年研究生,还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准备……但我对学医感兴趣,这个机会我想抓住。”
文科生硬闯医学路的故事从此展开。
两度考研学会“放下焦虑”
2020年,王鑫迎来人生第一次重大考验:考研。
本科第五年的临床实习、就业压力与备考的冲突,使她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当时会有一种自己考不上研就天塌了,未来就没有工作了的恐慌。”在一边实习一边考研,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情绪下,王鑫坦言压力太大导致半放弃式的状态。“感觉还没上战场就被自己击垮了。”
转折点出现在考研“一战”失利后。她突然想通:“与其焦虑未知的结果,不如专注眼前的每一天。”
再次备研时,她彻底改变策略—用高密度学习转移焦虑。“医学考研内容实在太多了,我强迫自己从压力中投入到考研准备中。”王鑫把“坚持”定为信条。“脑子里更多的是—坚持下去就好了,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2021年,她的目标本是重庆医科大学,但初试成绩排名第九,录取线设在第七名。“我抱着‘先有学上’的心态参加了厦大的调剂面试。”最终,以优异成绩提前被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录取。
把“不可能”变成“我相信”
王鑫就读的厦大神经科学研究所是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平台和资源极好,老师和师兄师姐也非常优秀且乐于分享。2023年研二的一次实验室例会,师兄随口提及的公派留学项目像一束光点燃了她更大的渴望。
在厦大神经科学研究所的两年积累虽未有论文发表,但那些做动物实验、整理数据的深夜,已悄然赋予她突破边界的勇气。
研三时,在课题做到一定程度后,王鑫开启了“广撒网模式”—给神经领域的教授发“套磁信”,争取教授的认可和录取机会。“很多同学说佩服我的勇气,他们在没核心论文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就业。我也是在准备的过程中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有一点东西的。”
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王鑫没有收到一封回复。“也许教授没看到,也许有时差。我心里就一个想法—再坚持一下就好。我从心里就觉得一定会否极泰来的,不相信最后会失败。”
王鑫一边继续准备课题,一边扒小红书学习前辈经验。终于,三个月后,一位德国教授回复了她的申请。面试时,王鑫向老师展示了自己的实验数据,表达了自己的研究兴趣,“没有论文就展示过程,虽然尚未发表,但我有实验数据,随时可以”。同年12月,面试通过,她顺利拿到Offer(录取通知书)。
2024年3月,她打开国家留学基金委网站,点击了博士奖学金申请通道。5月,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审核,正式准备赴德读博。
如今的王鑫在柏林继续着自己的课题,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共事。当新女报记者问及十年后的规划,王鑫沉吟片刻后说:“走一步看一步,未来是当医生还是做科研,我都不设限。”
路是连续函数,每个当下都蕴含改变走向的导数。人生是动态的,当下才最重要。
寄语学弟学妹——
关于学医
目前正值高考出分填报志愿之际,王鑫也诚挚建议——不要只因为医生的光环就去报考医学院,建议报考前深入了解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年限。“比如我们都知道学医大部分都要考研,但研究方向又分为科研型硕士、专业型硕士,医院一般会要求专业型硕士,还要求有几年‘规培’经历,而且以目前来看,非博士很难留在主城医院。建议填报志愿前先了解某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再做决定。”
关于焦虑
“考研、就业、读博,每个阶段都会焦虑。但经历过才发现,很多时候是我们把未来设定得太局限,就像本科毕业的时候觉得考不上研我这辈子就完蛋了。后来发现身边的同学有的没有考研,现在在当医生,或者在干其他工作,其实大家也都过得不错。把今天的任务做好,明天自然有答案。”
关于留学
“在国内还是要把语言练好,尤其是口语听说能力。语言是融入当地生活的钥匙,融入得快,不适应感和孤独感就没那么强烈。”
王鑫大方分享了自己的实战攻略:口语和写作报“B站训练营”,为期15天约800元;真题训练用“同桌雅思”APP,会员费用三个月200元左右;再利用“小站雅思”等一些免费APP练习听力。总之,善用资源,小成本也能过语言关。
【采访后记】
文科生身份没困住她的医学梦,无核心文章未阻断她的博士路。整场采访王鑫提及最多的动词是“坚持”,所谓“准备好”,就是把能做的都做了,然后勇敢迈出那一步。当你不再被“必须怎样”的框架束缚,世界会为你打开更多可能。
策划:新女报编辑部
文:李鳗亿 郑旭鹏 杨莉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彭梦瑶
审核: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