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女网 > 恋家 > 话题

“粉红丝带月”特别策划 | 是温柔提醒,更是充满希望的光

来源:新女报 李鳗亿 2025-10-28 10:06 浏览量:

每年十月,“粉红丝带”的温情提醒如期而至,唤起社会对女性健康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它不只关乎疾病的警示,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尊严、身体完整与自信重建的深度对话。

从切除病灶的“救命”,到用精妙技术重塑曲线、用深切关怀点亮信心的“塑心”,在这一过程中,医学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新闻背景

公众认知与医疗技术的双重进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常年位居发病率第一。我国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呈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健康的“头号威胁”。其发病不仅会对患者身体造成损伤,如导致乳房缺失、影响身体机能,更会引发心理压力、家庭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与严峻的发病形势形成对比的,是公众认知与医疗技术的双重进步。

一方面,“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通过“粉红丝带”等公益活动日益深入人心,乳腺自查和定期体检的重要性被广泛认知。另一方面,中国乳腺外科诊疗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大幅提升,达到83.2%,逐步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更多的女性能够实现长期生存。

与此同时,保障她们术后的生存质量—包括身体形象的完整、心理健康的恢复,从而有尊严、有自信地回归社会和生活,成为当前乳腺健康领域面临的新课题和新高度。

乳房重建手术,这一曾经被视为“锦上添花”的技术,如今正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承载着提升女性生命质量的厚重期望。

乳房重建

自外而内的信心再塑

乳房重建是一种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为乳腺癌或因其它原因导致乳房缺失或畸形的女性,重新构建乳房形态,以恢复胸部外观完整性和改善身体形象的医疗手段。

乳房重建不仅是对生理层面的修复,更注重对女性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帮助她们重拾自信,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

女性观点

乳腺健康是全年龄段女性都关注的话题,不同年龄段女性的聚焦点又略有不同。

对于审美价值、乳腺健康、乳房重塑的意义,新女报采访了三位女性,一起来听听她们怎么说。

豆包AI生成

30+女性

李小姐  31岁

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

健康是1,美丽是后面的0

对于身处快节奏行业的李小姐而言,工作压力如影随形,乳腺健康是她很早就开始关注的话题。“我们这代人对健康的焦虑很具体,每年体检报告就像一次‘期中考’。身边有同事查出结节后,我们会交流各自的报告,一起上网查资料,认真研究乳腺B超报告上的各种术语。”

李小姐认为,当代年轻女性对女性美的喜好更倾向于健康有活力,“最好是有一定比例的肌肉,有马甲线,大小适度、紧致的胸部,所有的前提都是健康。我们不穿有钢圈的塑身内衣,他者的审美必然让位于自我的健康。”

为了更健康更美丽,她会定期健身、健康饮食、每年体检。“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建立在你对身体状态了如指掌并积极干预的基础上。如果未来真的面临乳腺健康挑战,我也相信现代医学有办法在保障健康的同时,尽可能保全女性美。”

40+女性

王女士   48岁

中学教师

女性是家庭的轴心,健康是维系全家的纽带

身为家里的“中流砥柱”,王女士的关注点深沉而具体。“对乳腺的关注,更多是对家庭的一份责任。我的母亲因为乳腺癌,在我大学毕业那年就离开了我,没来得及分享和参与我恋爱、结婚、生育、带娃的种种甜蜜与辛苦。我之前也常常会想,要是我妈妈还在多好,我有人可以倾诉,有母亲可以依靠。现在我的孩子也在长大,我希望自己首先要健康,能够陪家人陪孩子走更长的路。”

当王女士处于母亲的年纪,才能深切理解当时母亲选择的保守。“假如失去乳房,失去女性美,即使家人不说什么,自己心里估计也会有个坎。所以,要是能通过可靠的技术进行重建,恢复身体的原貌,那应该会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接纳和家庭责任的双重实现。”

在她看来,如果乳房能重建,对重建生活信心、维系家庭和谐的意义,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大。

50+女性

张女士   56岁

退休文艺工作者

与身体和解,自信是历经风雨后的坦然

已退休的张女士,更注重生活的品质和内心的宁静。“到了这个年纪,更能体会‘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每年‘粉红丝带’活动,姐妹们都会互相提醒去做乳腺检查。”

她对于美丽的理解更为豁达:“美丽是健康气色和良好精神面貌的自然流露。乳房作为女性身体的一部分,它的健康象征着一份完整的自我认同。”

张女士觉得,年轻时可能更在意外在评价,现在更在乎自己的感受。“如果一位姐妹不幸患病,术后重建对她而言,不仅是外形的修复,更是告别‘病人’身份、开启新生活的仪式。这份敢于面对残缺、并主动寻求完整的勇气,本身就是强大自信的体现,是岁月赋予我们的智慧。”

专家采访

带着对乳房重塑的期待,对前沿科技的好奇,新女报采访了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教授陈莉,以深入浅出的形式为姐妹们带来医疗前沿技术的科普。

陈莉

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教授,医学博士,中国国际乳腺外科创新大会和机器人乳腺外科大会主席

01

健康是基础,重建是方法,自信是目标

Q:作为国内较早专注乳腺重建的专家,您认为“乳房健康”“乳房重建”与“女性自信心”之间有何联系?

A:这三者的关系可概括为:健康是基础,重建是方法,自信是目标。

拥有健康的乳房,女性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与生活。而一旦患病,尤其经历乳房切除,很多人会陷入“身体不完整”的焦虑,甚至回避社交,自信心严重受损。乳房重建,不仅是外形的修复,更是心理的重建。它帮助女性从“疾病受害者”转变为“健康主导者”,主动找回自信与完整感。

现代医学已从“只治病”转向“医身更医心”。在乳腺领域,尤其强调多学科协作(MDT),即由乳腺外科、肿瘤内科、放射科、整形外科、心理科等多领域专家共同为患者制定方案,兼顾治疗效果与术后生活质量,实现真正的整体关怀。

02

从“稳住情绪”到“自我价值重塑”

Q:从确诊到康复,女性可能面临恐惧失落,医疗团队能从哪些方面帮助她们应对身体变化、重拾“完整感”?

A:我们会分阶段给予支持—术前沟通:先“稳住情绪”,再“认知重构”。通过画图、案例告诉患者“术后疤痕大概多长、位置在哪”“重建后乳房形态的效果”,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术后恢复期:先“接纳身体信号”,再“重建掌控感”。引导患者关注功能恢复,逐步适应重建的乳房。康复回归生活阶段:从“身体接纳”到“自我价值重塑”提供“生活适配建议”。比如推荐舒适的术后内衣、分享疤痕护理方法,甚至聊聊如何选择合适的文胸,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身体变化可以被妥善应对。

Q:您是否建议家属参与决策?有哪些关键点容易被忽视?

A:我们鼓励家属作为“支持伙伴”参与沟通,但决定权始终在患者手中。家属的参与有三大作用—补全信息:在患者情绪紧张时协助记录、梳理医嘱,避免片面决策;提供实际支持:根据家庭照顾能力,协助评估不同手术方式的恢复周期与护理难度;给予心理依靠:一句“我支持你的选择”能极大缓解患者的孤独与自我怀疑。

家属应避免过度焦虑或替患者做决定,而是做好倾听者与后盾,把选择权交还给她本人。

03

让乳房重建,成为患者触手可及的康复选择

Q:对于乳腺健康问题,目前倡导“早预防、早治疗”,部分女性可能因经济或了解渠道有限、认知不全面放弃重建,您对提升重建手术普及性、可及性有何建议?

A:提升乳房重建的可及性,关键在于打破“没钱做、不知道能做、没地方做” 三个核心痛点,需要政策、医疗、社会三方共同发力,形成闭环支持。期待不久的将来能扩大医保覆盖或提供专项补贴,打破“信息差”与“资源差”,建立“乳腺癌诊疗—重建信息一体化告知机制”,推动“重建技术下沉”,培训基层医院医生,减少患者跨地域就医成本。同时,在社会层面开展科普,建立“重建不是‘整容’,而是康复的一部分”的认知,让患者 “愿意了解、敢尝试”。

Q:未来5年,您最希望推动哪方面的突破?

A:机器人有远程操控能力,智能性强,期待不久的将来随着网络能力提高,我们可以远程为边远地区患者做微创乳腺癌根治联合重建,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减少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Q:请用一个词形容中国乳腺健康的未来。

A:精准化的个体化治疗。机器人手术能够实现更精准的操作,减少手术创伤,提高乳房重建的效果。未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乳腺癌的治疗整体将朝着精准医疗的方向发展。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不断完善,各学科专家围绕患者病情进行精准评估和决策,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会真正实现对每位女性身心的全周期关怀。

04

以个性化方案还原自信

Q:乳腺癌术后重建,不同年龄、体型、病情及心理需求的患者,如何选择不同的方式?

A:乳腺癌术后重建手术方式选择是需要根据病情、心理需求、自身身体条件、体型、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通常情况下,术后重建分为假体重建、自体组织重建及自体组织联合假体重建。按照重建时间可分为即刻重建和延期重建(或二期重建)。任何年龄,只要状况允许都可以接受乳房重建。

1. 假体重建

优点: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无需从身体其他部位取组织。假体重建更适合胸壁条件较好、追求快速恢复、不愿在身体其他部位留疤的人群,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乳房切除后,胸壁皮肤有足够厚度和弹性的患者。

希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能尽快回归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如职场女性)。

自身供区组织量不足(如体型偏瘦、无多余脂肪),无法进行自体组织重建的患者。2. 自体组织重建

即使用自身组织(如腹部皮瓣、背阔肌皮瓣、大网膜瓣等),术后乳房触感柔软、形态自然,效果永久。但手术时间长,恢复周期长,且对患者自身供区组织量有要求(如需有足够脂肪)。 3. 自体组织联合假体重建

结合前两者优势,用自体组织包裹假体,既提升了乳房触感和自然度,又能通过假体弥补自体组织量不足的问题,适用范围更广。背阔肌皮瓣联合假体重建是临床最常用的手术方式。

但手术复杂度高、时间长,恢复周期也较长。注意事项:

1、优先满足肿瘤治疗安全性,再考虑重建效果。如术后需要放疗,优先选择自体组织重建,或暂时放入扩张器,待放疗结束再延期重建。

2、术前医患需要充分沟通,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会把合适的可选手术方案及医疗花费讲解给患者,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有疑问需要及时提出,确保在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做出合适自己的手术方案选择。

Q:目前有哪些新技术能够帮助患者在治疗后减少身体印记,实现形态自然与感觉保留的双重目标?

A:机器人或腔镜辅助的微创技术逐步广泛应用于乳腺癌根治及各类乳房术后重建。2014年我们团队完成了首例体表无痕化腔镜背阔肌乳房重建,该技术已经在全球18个国家得到推广,在乳房重建的同时,背部可以无痕化,大大降低了患者传统术下因背部供区大约20cm左右的术后伤痕导致心理疾患。

陈莉和她的团队于2002年开始专注乳腺癌术后重建,尤其在微创乳腺癌术后重建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4年完成世界首例腋窝无痕微创背阔肌移植乳房重建;2015年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完成西南地区首例腹壁下动脉穿支游离移植乳房重建,在重建乳房的同时,减少腹部赘肉,恢复女性曲线;2017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机器人微创远程乳腺癌重建,机器人较腔镜精准度高,器械端灵活度好。

2024年陈莉团队牵头成立由中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等国组成的机器人乳腺外科专家协作组,制定了国际机器人乳腺癌手术专家共识与指南。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柳叶刀子刊和JAMA等杂志。

新女报说

十月的“粉红丝带”,是一份温柔的提醒,更是一束充满希望的光。

它让我们见证,科技与医学的深度融合,正以无比强大的力量,守护着女性的健康与尊严。乳房重建,早已超越了疾病治疗的范畴,更像是一次深情的缝合,一场庄重的重构。它向世界宣告:在战胜病魔之后,女性有权利用完整的身体和昂扬的自信,去拥抱生活的万千可能。我们深信,守护乳腺健康,便是守护女性内在力量的源泉。愿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温暖,共同汇聚成光,照亮每一位女性前行的道路,让每一份自信,都完好如初。

策划:新女报编辑部

记者:李鳗亿 杨莉

图源:AI制作、受访者提供

编辑:彭梦瑶

二审:李鳗亿

三审:陈茜


推荐
1
最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