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辞”漫游世界后,她和她们终于能为“生活在别处”的困惑自圆其说
一个女孩的迷茫与寻找是故事,一群女孩的投入与热血是青春。
盛夏的重庆,天气炎热,一个城市微更新文创街区一隅,一场自筹自建的小小个展,在小红书上得到不少人自发传播。不少外地女孩坐几个小时的车,专程跑重庆来看展,这也引发了新女报记者的好奇,想要一探这几个重庆女孩的热情与野心。
一场“生活在别处”个展
那天《生活在别处》个展的现场气氛,热烈之余,还颇有几分“惨烈”……
在重庆江北区劳动一村4号楼一楼那只能容纳20余人的“有空客厅”里,一群年轻人环坐,就“生活在别处”的话题开始各自的讲述。
一位英国留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庆妹子,数度哽咽地讲述自己放弃北京“互联网大厂”百万年薪offer,回家“独自划着小舢板驶进大海”,重新以热爱出发去学习电影制作的人生经历,将对面那位同样留英回国,进入金融体系内,找不到工作意义,想辞职又自认“不够勇敢”的姑娘直接讲哭。
她们就像站在人生分叉路口各选一边的“世界上另一个自己”,对那条“没有走过的路”忍不住充满想象。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一年前同样“裸辞”,满世界寻找人生答案的罗智译。
一次混沌的“自救”
“我发现会来看这个展的人都很热爱生活,同时又处于一个迷茫阶段,我希望大家会来看一下——我是怎么寻找自己的。”《生活在别处》个展创作者罗智译如是说。
@主创团队
罗智译,意大利马兰欧尼时装学院时尚造型专业毕业,曾在行业顶尖的公司工作,做过创意策划,也做过时尚造型师。辞职后用一年时间去漫游世界,在巴厘岛做数字游民,学习印尼菜的烹饪,去印尼佩尼达岛徒步,在四川德阳学做木工,参加西双版纳基诺族的乔迁宴……最终,以两个人台模特展示当代时装与原住民文化服饰融合的服装造型,数十幅个人视角的摄影作品,完成了一场除了真诚毫无技巧的个展,为自己的一年时光,做郑重其事的注脚。
傅凡丁,《生活在别处》的策展人,罗智译的大学同学,摸索中前行的独立时装品牌主理人。此前半年,要在自己原本就忙碌的工作节奏中,拨出后半夜的时间微信会议探讨个展种种,纯纯以爱发电。
刘昕怡,大学专业化学,毕业后重新换专业学习服装设计,做了几年时尚买手,目前还在寻找新的人生角色。在一次喝多的午夜一拍脑袋就接下了《生活在别处》的商务,于是开始四处借衣服……
草台班子?不,敢做梦的女孩儿们真的超酷的。
@个展现场
一场当代的“游牧”
“生活在别处”出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Arthur Rimbaud的诗作《巴黎狂欢节》——“诗人,生活在别处,在沙漠海洋, 纵横他茫茫的肉体与精神的冒险之旅。”
@个展现场
当生活在别处时,是诗,是梦,是艺术。而当“别处”变成“此处”,生活又会变得怎么样呢?罗智译用镜头展示着十几座城市的风土人情与人间烟火,窥探内在情绪流动,也定格“别处”的生活片段。
@贵州郎德上寨苗族服装体验
@西双版纳参加基诺族乔迁宴
“对我来说,每次旅行都觉得自己很丰沛,回到家又会恍惚,那样的生活经历是真实的吗?是不是生活真的在别处?我们可以一直在路上吗?”
@在巴厘岛的农场学习印尼菜的烹饪
@在巴厘岛乌布帮艺术家画画
在几位主创女孩看来,“生活在别处”其实有三层解读。
第一层解读是生活作为名词,“生活在别处”就类似于大家常常会陷入的一种状态,你永远觉得别人的生活过得很好,你很羡慕别人的生活,所以你觉得“生活在别处”;
第二层解读是“生活”作为动词,就像这一年的旅行,尝试去别处生活了,这是一个行为;
第三层则是:“当我们想要去找到那个所谓的答案时,才发现好像没有答案。这个展览并不是要告诉大家我们的结果或者我们的答案,‘生活在别处’可能就是一个骗局,你只会一直在路上去寻找,去追求,在路上去积累一切,不断寻找所谓的最终自我或者最终的答案,一个属于自己的解读。所以每个人都是在路上,我们在路上,Everything 都在路上。”
变化中勾勒的人生
从辞职践行“生活在别处”,到策展过程中的主题锚定、作品筛选、商务对接、展品布置、沙龙分享……这个从“质问世界”到“求助自身”的过程有帮助罗智译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吗?
@罗智译工作中
“我觉得阶段性的方向是有的。通过这次个展,大家可以看到我做的东西,我的内容,我也在点亮自己的技能树,拓宽自己的能力边界,这些都是有意义的。下一个阶段,我可能还是会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做时尚造型,筹备工作室……”
罗智译同时也表示:“这个展览记录的是我去年到现在发生的事情,虽然也在跟大家描述当时的感受,但对我来说已经是过去时了,我已准备迈入下一个阶段,也很高兴能以这样的一个形式结束,跟大家共享。”
这个简简单单又倾尽所有的个展在7月14日落下帷幕,对几个年轻女孩来说,更多的感受是阈值的拓宽。“整个展览做下来,觉得更自由了,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只要我们想,有这个勇气去做,那我们都能做!”
每一个年轻灵魂找到出口的过程,都是一部属于自己的《出埃及记》,也会是别人的《智慧书》。不去拓宽,你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所以你还需要给自己做任何的限定吗?在这个知识及技能予取予求的时代,最大的困难在于“想与不想”。
碰撞与相聚的意义
活动的尾声,新女报记者向一屋子“20+”的青年抛出一个问题——作为“Z世代”的“数媒土著”,大家习惯了在线上分享,比如说小红书、朋友圈,为什么今天会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线下,在一个全是陌生人的沙龙里“掏心掏肺”?
@罗智译摄影作品
“我觉得线下的收获其实是更直观、更鲜活的,当大家能够直接面对面地去交流,可以更鲜活地接触到这个人,去了解他的经历,倾听他的分享,感觉自己也收获了很多能量。有输出,也有输入,可以帮我打开思维,提升认知。”一位来参加活动的年轻女孩抢答。
策展人傅凡丁补充道:“输出的过程也在整理自己的过程。线下的分享是有很多当下的情绪和反应的,而线上的东西很多时候是经过编辑之后的,被修饰后的某些内容是难以表达和准确传递的。”
所以,这就是几个迷茫女孩筹备线下个展,一群陌生年轻人汇聚“有空客厅”的原因吧。
新女报说
@罗智译摄影作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迷茫与机遇。比“想”更重要的是去落地,找到自己向往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让自己有强烈的内驱力去前行。
把困惑与情绪说出来是有意义的,线下的拥抱与眼泪是有意义的,漫无目的的摸索与天花乱坠的思考也是有意义的。年轻的灵魂需要在放肆尝试后走向清晰坚定。
生活在别处吗?或许,生活即此刻。See you down the road。
文:李鳗亿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彭梦瑶
审核: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