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雯:带着热爱与思考去访古
重庆女作家强雯新书《访古记—一个人周末博物志》近期出版,书中所写的文物时代跨度极大,从夏朝二里头遗址的尊和玉,到晚清的消防头盔,且多与历朝历代的日常生活相关,能够让我们从一件件小小的器物入手,观察到文物背后中华文明的变迁,了解到不同时间地点的中国故事。新女报记者连线作者强雯,为大家带来更多幕后精彩故事。
Q:您之前的作品都是关于城市与人、人与时代的故事,是什么契机让一个小说家开始写考古笔记?
A:小说是虚构艺术的瑰宝,而考古笔记则如同严谨的史书,需在浩瀚的数据中寻觅真相,难免显得枯燥与乏味。但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追求,当我对古代文明的历史产生浓厚兴趣时,就毅然决然地摒弃了感性的束缚,投身于数据的海洋中,成为了一名求真者。无论是小说还是考古笔记,都是我创作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记录了我的思考与成长,更是我对国家文艺复兴的探求与理解。
Q: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文物产生浓厚兴趣的?前后花了多少时间积累素材?
A:对文物的兴趣是点点滴滴渗透的。最开始是2005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评选“十大镇馆之宝”活动,我参与其中做过一些采访;身边有朋友在做收藏,有幸跟随他们了解了一些收藏的故事。这些经历被我写进小说《石燕》里。后来又觉得小说有许多未尽之言,就开始一边探访古迹、博物馆,一边写考古笔记。
看得多了,就能从一个文物关联起东南西北,发现其中有不少有趣的事情。比如我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里看见了魂瓶,我称之为“灵魂居所”,是古人死后用来装灵魂的东西,后来在南京六朝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发现了这种东西。现在人都讲灵魂自由,但是古人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大胆又有游戏精神。
Q:浩如烟海的文物中,您如何筛选出您想告诉读者的文物及故事?
A:在悠长的岁月里,我与地方文保、博物馆、古遗址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一天,我恍然大悟,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与古文明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更为便捷、更为亲密的联系,这个念头如同一道闪电,让我决定以“周末博物志”为切入点,为大家带来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古老秘密。
这本书是我对古代文明的一次深情告白,也是我对文博事业的一份微薄贡献。希望通过我的笔触,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代文明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大众对文博事业的热爱与关注。
Q:请推荐您书中最有趣、最刷新大家认知的文物及故事?
A:《灵魂居所》《死了都要爱》。
Q:除了《访古记》这本书,你同时也积极用新媒体表现手法分享着相关故事,未来您会继续结合文物开展相关工作吗?有什么具体的计划?
A:我在“淘书物语”这个视频号里做了一系列关于访古记的小视频,在腾讯视频、抖音、小红书上发布,通过讲述一个个的文物,讲述魂瓶、青铜爵、青铜尊、摇钱树等文物的故事,希望能点燃大家对文物的喜爱,以及对《访古记》这本书的关注。
在采访尾声,强雯表示,自己会继续推出考古笔记的系列视频,而“访古记”这种写作方式也不会停止。“这种探寻之路是非常有意义、非常有趣的,它让我在每一次寻古的路上获得来自于天地,来自于哲学的感慨,带着求知的渴望,去触摸那些沉睡在岁月长河中的文明碎片。我渴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我国的古代文化与文明,不再仅仅是昏暗橱窗中静默的展品,而是能够以多元化、生动化的方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滋养心灵的甘露。”